《中國人的歷史 第一輯 上》目錄
第一集 如何走進中國歷史
曾文正公問:風俗的變化是由什么引發(fā)的?他自己的回答:其實就是有一二人之心。這就是儒家的歷史觀:人心是怎么變的?歷史上的圣賢,他們怎么想,如何行動,所以我們這次就從人物的角度來談,通過他們進入中國歷史。
第二集 華夏文明始祖——伏羲
孔子心目中的伏羲:“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。”我們首先來解讀“王”這個字。這個字一下子就把中國文明和其他的文明區(qū)別開來了。區(qū)別在于,伏羲是一個王,而在其他文明中它的創(chuàng)始者,通常是個教主,或者是個征服者。
第三集 華夏文明的大憲章——《易傳》
我們圣王的政治哲學,從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講起,這個很偉大。你明白了天地在干什么,你就能明白為何要建立這個國家,其實都是從這個根本開始下來的。我覺得這就是華夏憲章,治國的根本道理,或者說文明的根本道理。
第四集 伏羲看待生命和這個世界的方式
伏羲做八卦的方法,三個觀,兩個取。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,中國人認知這個世界的基本方法。中國人信的不是人格神,我們敬的是天,而這個天不說話。類萬物之情,萬物已經(jīng)生成了,就在這兒,那我們需要用心觀,用心取。
第五集 人道與天道
伏羲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。那我們也可以用另外一個詞來概括,伏羲所作的這件工作,叫啟蒙,開蒙。八卦把人心打開了,所以人就走出了蒙昧的狀態(tài)。一陰一陽之謂道,這個道理是我們中國最大的道理。
第六集 華夏文明的第二位圣王——神農(nóng)氏
神農(nóng)做了兩件事,一是制造或者改進了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工具,二是創(chuàng)設了集市,即商業(yè)活動。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效率,所以就使得更多的人能夠生,并且生生不已。我們講這個歷史始終要圍繞這個主題,就是生和生生不已。
第七集 圣王如何創(chuàng)制立法——五帝的出場
為何五帝在中國文明演進的歷史中,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文明經(jīng)過前頭兩三千年的發(fā)展,已經(jīng)達到一定的程度,最初的那一套制度就完全失靈了。那五帝,就是這個新時代的創(chuàng)制立法者,此之謂“通其變”。
第八集 華夏文明與政治共同體的逐步成型
黃帝、堯、舜這三位圣人,創(chuàng)制了九個方面的新的制度。所謂的締造中國,就是締造中國作為一個文明與政治共同體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制度,我們看到這些制度一項一項的都出現(xiàn)了,當這些制度逐漸完善,其實中國就成型了。
第九集 司馬遷為何以黃帝為起點
《史記》為什么從五帝開始?司馬遷是生活在一個大轉(zhuǎn)型的時代,其實就跟我們今天有點類似,跟黃帝堯舜的時代也有點類似,那也是中國社會劇烈變革之后,逐漸開始通其變的時代,他帶著這樣一個問題意識去回顧歷史的。
第十集 黃帝是哪里人
《五帝本紀》給我們介紹了黃帝興起的背景,對照現(xiàn)代考古發(fā)掘出來的幾個文化區(qū)塊,大體上我們可以說炎帝對應于仰韶文化,蚩尤對應于大汶口文化,黃帝大概可以對應于紅山文化,并且他們之間確實是相互有沖突。
第十一集 尋找炎帝與黃帝的足跡
我們讀史書,研究地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。司馬遷寫《史記》,他要走遍祖國的山川大地,確實呢,我們在書中所讀到的人事,要通過我們的腳,以地理來予以印證,這樣呢,這個人事才是活潑潑的,活靈活現(xiàn)的。
第十二集 中國人的天道信仰
黃帝已經(jīng)把諸多的族群,初步的連接到了一起,然后發(fā)現(xiàn),每一個族群信的是不同的神,神和神之間互相不服氣,就此導致人心不能相通,所以顓頊要解決這個問題,做到了“絕地天通”。這是中國文明演進過程中偉大的一步。
第十三集 《尚書》的開篇——以帝堯為典范
為何孔子編訂《尚書》斷自堯舜?《堯典》記述的是堯舜建立中國的過程,其大義就是帝堯是以其德建立中國的,這就是中國文明的根本所在。中國人相信的是:德可以化成天下,德可以成就一切功業(yè),而帝堯就是我們的典范。
第十四集 對天德的肯定
帝堯何以有德,經(jīng)文替你回答了:“克明俊德。”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根本信念:我們生命的過程,就是明我內(nèi)在固有之俊德的過程。我們老師教孩子的就是:堯能,你也能!孩子們要理解這一點,就能走上自主成長的路。
第十五集 帝堯的天下觀
帝堯他既建了中國這個政治共同體,其實同時也推動了天下秩序的形成。從帝堯時代開始一直到今天,“協(xié)和萬邦”,建立和維護一個良好的世界秩序,這是我們中國人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承擔的責任。這是中國人的天命。
第十六集 取法于天與依時而生
如何取法于天?帝堯歷象日月星辰,他講得很清楚,叫“敬授人時”,他是要給人找一個可取法于天的道。這世界上只有我們中國人啊,把這個“時”確定為最高的律法,我們個體的生命和群體的共同生活,都是依時運轉(zhuǎn)的。
第十七集 大洪水的故事
現(xiàn)代考古學,一次又一次的發(fā)現(xiàn),證明了傳說中的洪水確有其事,就在距今四千多年前,也就是我們傳統(tǒng)歷史學,包括經(jīng)學,所認定的堯舜禹的時代,堯舜禹治水也實有其事。那么《堯典》給我們清楚地記述了治水的決策過程。
第十八集 帝舜為何能繼承王位
自舜以來,中國社會就走向了以孝治天下這條路。舜通過他自己如此特殊的人生經(jīng)歷,證明了孝的絕對性,孝是無條件的,不管父母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是否還慈愛我,那我都應該孝敬我的父母。因孝之德的絕對性,故它為諸德之本。
第十九集 立孝為教,繼往開來
中國人特別重視持久,那么,靠什么樣的美德保持連續(xù)性,就是孝。孝的文化含義就是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,要尊重先祖。華夏國家新生之后,能否有長久的生命力取決于堯的接班人,所以孝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美德。
第二十集 帝舜的禮治
舜的禮治,首先是治歷明時。我們前頭講過帝堯作歷,“歷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時”。因為天不言,所以在中國的歷法具有至關(guān)重要的意義,人們順天而生,法天而治,就是要看時。所以舜作禮,首先是要統(tǒng)一時間,統(tǒng)一歷法。
第二十一集 華夏第一個政府的創(chuàng)建
這里簡單解讀一下舜所建立的這個政府的各個部門,以及舜對各個部門的職能的規(guī)范,由此我們就可以對幾千年來中國政府的基本形態(tài)有一個把握。舜所建立的華夏第一個政府,就構(gòu)成此后四千多年來中國政府的基本典范。
第二十二集 圣王治理之道的傳統(tǒng)
圣人的治國之道,首先解決民生,其次是教化,接下來才是用刑。同時中國人自古就熱衷于進行基礎設施建設,為什么?因為我們有家園意識,即便有自然災害,我們不準備走,而要去治理它,這都是禹、共工他們奠定的傳統(tǒng)。
第二十三集 中國文字的初步成型
我們研究中國歷史,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探究我們中國始終保持統(tǒng)一的內(nèi)在機理,那我認為文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。不管是日常的生活,還是政治的運作,都需要有文字,而文字的特性會決定一個文明的基本氣質(zhì)。
第二十四集 思想家皋陶對圣王之道的闡明
皋陶在圣人中是比較特殊的,他沒做過王,但為什么也被尊為圣人呢?我定義皋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思想家。他是在舜禹禪讓之際,總結(jié)了堯舜之道,并且能把這個道向禹闡明,由此就構(gòu)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套義理體系。
第二十五集 大禹的平穩(wěn)繼位
禹的身份比較特殊,因為我們通常都將堯舜禹連為一體。禹呢,確實是通過禪讓的方式從舜那獲得了王位,但是禹再往下,禪讓而未成功,所以實質(zhì)上是傳子了。所以呢孔子把禹作為天下為家的第一人,中國由此走向了家天下。
第二十六集 以天下為家的第一人
禹為了治水,走遍了神州大地,可以說他是第一個走遍神州大地的人。他起碼是走遍了黃河流域的每一條河流、山脈,以及這個平原,也因此他就跟所有的族群都發(fā)生了關(guān)系,所以禹的事業(yè)大幅度的提升了國家組織化的強度。